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12-02-17 00:00:00
瀏覽次數:8878
她們不是飛行員,卻可以天天感受翱翔藍天的那份愜意;她們不是影視明星,卻天天戴著黑色墨鏡“玩酷派”;她們不是車床工人,卻天天手搖滾輪上千次;她們不是汽車駕駛員,卻每天無數次地轉動腳盤和踩踏“剎車”。她們是做什么的,你猜出來了嗎?對,她們就是航測技術員。
涉足新領域,航測技術落戶巾幗團隊
航測技術對于當今的測繪市場來說,已不是什么新名詞,許多單位早在多年前就培養了大量相關技術人才。在測繪市場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科島公司為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也為解決部分女同志長期在野外工作的境況,2009年初,科島公司投資引進航測技術及設備,使該項技術在本土得以發芽生長。
航測作業的流程分為資料準備、相對定向、立體測圖、外業調繪和補測、圖形編輯與接邊、質量檢查、數據整理與提交。其中立體測圖占整個工作量的80%,立體測圖其實就是用專用的軟件在立體影像圖上對需要測繪的地物進行臨摹描繪。看似簡單的臨摹卻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它不僅需要作業人員眼、手、腳同時配合,更需要作業人員有細致的耐心,若粗心大意,就會造成地物、地貌的漏繪錯繪,出現成圖不準確等問題。武漢科島公司根據其工作性質特點及現有人力資源,公司領導經過慎重考慮,最終敲定該項技術在武漢科島公司武漢分公司測繪內業組安家落戶。
提起武漢科島公司武漢分公司測繪內業組,大家的記憶便翻回到了2006年,當時武漢分公司為緩解測繪外業繁重的生產壓力,從各工程部和機關管理人員中抽調部分女同志,組建了一支專職于測繪數據整理的室內工作小組。五年時間里,測繪內業組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蛻變,由始建時的2人到現在12人,由當初整理傳統測繪領域內業資料到現在整理航測內業資料,由當初年產值二十萬元到現在年產值超過百萬元,由當初的測繪內業組更名為現在的航測內業組。2007年以來,該工作小組每年都被中南局授予“巾幗文明崗”光榮稱號(2009年后更名為“巾幗建功立業示范崗”);2009年3月獲得湖北省“建功立業標兵崗”光榮稱號。
鉆研航測技術,提升自身品質
在航測技術引進之前,測繪內業組的女同志們曾多次向公司提出“我們公司為什么不能引進航測技術?我們想多學點東西。”當渴望變成現實時,她們格外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2009年5月,武漢科島公司航測內業工作進入全面啟動階段,十名女同志也開始了向航測領域的攀登。
航測內業組成員剛剛學航測繪圖時,看著老師手輪、腳盤飛快旋轉,電腦屏幕上軌跡線行云流水般自由移動時,個個感到技術深奧、高不可攀,慨嘆道:“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達到老師這樣的水平啊?”三個月,這是老師,也是單位領導規定的學習期限。
練!十名女同志開始了她們向新領域的攀登!俗話說,十個指頭都不一般齊,更何況人呢?在學習過程中,航測內業組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由于個人差異,有些組員看影像圖看不出立體,天天練習看立體影像;有些組員高程切不準,天天練習切高程;大部分組員手腳不能協調配合,就天天練習畫流水線。哪方面差,就多練習哪方面,白天時間不夠,晚上繼續練,一天下來,大家同樣的感覺就是眼花、頸痛、背酸。
看立體、切高程、畫流水線,這只是航測繪圖的基本功,如同我們吃飯要用碗和筷子一樣,掌握基本功后,如何將這些元素揉合在一起,運用到工程中去呢?開始時大家拿到一幅立體影像圖,望著秀美的山峰,卻不知等高線怎么繞;植被遮住地物,不知如何準確繪出地物;1:2000、1:500的地形圖,不知地物如何取舍……。問題總是一茬接一茬,每當出現問題,大家便相互探討,翻閱書籍;遇到棘手問題時,便打電話詢問航測老師。隨著時間的推移,“怎么弄?怎么搞?”的聲音越來越少,大家的航測繪圖水平在逐漸提高。
跋山涉水,繪就祖國壯美山河
提到女同志,提到做內業,很多人會認為只不過是坐在辦公室用電腦畫畫圖而已。事實上正恰恰相反,武漢科島公司武漢分公司航測內業組的女同志們經常要到生產一線從事野外數據采集,住的是老百姓的民房,吃的是粗茶淡飯。
難忘2009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公司首次承接咸寧土地整理航測項目,大家都準備一試身手,讓所學的知識派上用場,收集航片、處理航片、野外控制點采集、航片描繪,每一項工作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航測圖出爐后,為保證提交資料與實際地物一致,必須進行野外查圖,因為所用航片是兩年前拍攝的,現有部分地物地貌已發生變化。七月的驕陽沒有阻擋住她們的行程,十名女性,頭戴草帽,身穿長衣長褲,手拿圖紙穿行在測區的山脈與村莊中,攀越高山,她們咬牙堅持;淌過小溪,她們卷起褲腿;遇到村犬,她們用樹棍驅趕;碰到毒蛇,她們繞道前行……,太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在這里聚集,而她們卻從容淡定,笑著說:“小菜一碟”。當她們將實地查圖情況在CAD圖上更改后,望著圖上翠綠的田埂線、金黃的等高線、藍色的河涯線,她們開心地笑了,提交的工程資料得到了甲方的高度稱贊!
經過近兩年的磨礪,航測內業組對小比例尺的地形測量工程已能從容應對,但對大比例尺、精度要求高的航測項目還沒有嘗試過。2011年7月,公司承攬了黃岡1:500航測工程,該項目不僅精度要求高、任務重、工期緊,而且測區一半范圍都在城鎮結合部,房屋密集零亂,地勢高低起伏,繪圖時要求一根電桿、一個井蓋都不能落下,這對航測內業組人員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初生牛犢不怕虎”,兩個月時間,內業組成員加班加點,完成了19平方公里的航測描圖。而這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為了查清各種地物屬性,必須到野外進行實地調繪。航測內業組女同志全體行動,各自查清所畫范圍內的各種地物屬性,高高的樓房,一層一層地數;圍墻和房屋距離,用皮尺拉;各個小區、單位叫什么名,一一記錄;井蓋屬污水、電力還是熱力,在圖上明確標識……,一天下來,大家累得腳都不想挪,可沒人喊一聲苦、叫一聲累,憑著一股子韌勁,航測內業組的女同志們在規定的工期內出色地完成了全部生產任務。
再高的山,她們也能攀越;再惡劣的天氣,她們也能承受;再艱苦的工程,她們也能攻下,困難與挫折沒能阻擋住她們探索的腳步,她們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一筆一筆勾畫著祖國的壯美山河!
舍小家為大家,打造和諧團隊
走進航測內業組辦公室,墻上懸掛的“建功立業標兵崗”、“巾幗文明崗”、“巾幗建功立業示范崗”、“青年示范崗”等諸多榮譽牌映入眼簾,女同志們緊張地在電腦前忙碌著,置身其中,你會感受到一股青春的氣息彌漫在左右。
航測內業組的女同志們現在平均年齡28歲,大部分已成家立業。有家就有情,真情連接著大家和小家,在這個大家背后隱藏著十二個小家,航測內業組的女同志們經常為了工作,舍小家顧大家,把家里的困難藏在心里。為了工作,她們騰不出時間去照顧生病住院的老人;為了工作,她們疏于對孩子的照顧;為了工作,她們把家務留給了家人……,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她們不斷變換角色,不斷做出取舍。記得參加2009年咸寧航測工程時,金月琴的小孩遠在江西老家患上了口足手病,家里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打,可是為了及時完成生產任務,她足足拖了二天時間,堅持把航測圖畫完后才請假回家探望孩子;李花,曾作為先進人物登上《中國青年報》的小姑娘,在航測野外查圖時,棘藜劃破皮膚鮮血直流,簡單處理一下后仍然堅持野外作業。2011年從事黃岡航測工程,常慶芳是該項目的內業負責,身懷六甲仍然堅持在工作崗位上;“湖北省青年崗位能手”呂梅,為了保證黃岡工程的順利完工,婚期也是一再延遲。為了武漢科島公司航測事業的發展,她們將太多的苦、太多的累藏在心頭,舍小家顧大家,用真情和熱血譜寫著一曲曲青春頌歌。“我沒有別的東西奉獻,唯有辛勞淚水和血汗”,這是丘吉爾說過的一句話,也是航測內業組女同志們對工作的真情表白。
翱翔藍天,田野、河流、城市、山村,盡收眼底,她們描繪的不僅僅是一張張航片,更是一幅幅青春的畫卷,是一部開創未來的宏圖。
武漢分公司 廖江英